教学设计方案

时间:2024-08-18 10:03:24
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7篇

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7篇

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,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,方案是书面计划,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,步骤等。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,欢迎大家分享。

教学设计方案 篇1

教学目标:

1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,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。

2、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,充满无限生机,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,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。培养学生积累、运用语言的能力。

3、激发情感,想象创新,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。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。

教学重点:

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,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,有感情的朗读课文。

教学难点:

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,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。激发情感,想象创新,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。

教学用具:

投影、课件

教学过程:

一、课题导入,初步感知课文

1、今天,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——《锡林郭勒大草原》

2、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,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,再读课文的时候,你想怎样读?

3、(感受大、广阔),齐读课题

引: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?(第二自然段)

二、阅读理解,整体感知课文内容。

1、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,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,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。

(读书,理解,讨论,回答)

(1)(蓝天底下,满眼绿色,一直铺向远方。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,无边无际,而且都是绿色,很美。)

除了广阔,还感受到了什么?(美丽)[板书]

读出你的感受来。

(2)(山岭上,深谷里、平原上,覆满了青青的野草,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,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。这里的草很多,到处都是;也很高,能把我们没过,还能捉迷藏,很有意思,说明草很茂密。这里的景色很美。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)

如果这样写,还有这种感受吗?(品词品句)

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,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。

山岭上,深谷里、平原上,覆满了青青的野草,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,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。

(比较,感受,重点理解到处都是,很广阔,有趣。)

自己读读,读出自己的理解。

指名读

再读读这两句,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。(有感情的朗读)

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?

(3)(高低不平的草滩上,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,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,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。草原的湖水很清亮,像宝镜一样。在草滩之中,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,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,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。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,清亮说明湖水很清,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,真美!)

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,想想还映出了什么?

(展开想象: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;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;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。)

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。

除了青青的野草,像宝镜一样的湖水,还有什么呀?

(4)(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。有鲜红的山丹丹花,粉红的牵牛花,宝石蓝的铃铛花,散发着阵阵清香。不光有绿色,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,还散发着清香,这里的景色真美。)

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,有()有(),还有(),散发着阵阵清香。

2、教师配乐范读。请同学一边看画面,一边听,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。

3、此时此刻,你最想说些什么?(表达喜爱之情)

1)、请学生放声自由读

2)、指名读,感受广阔美丽

3)、小结: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,先是青青的野草,再展现了(),最后是()。

三、学习第四自然段

1、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,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。

2、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,想想是因为有什么,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?

(1)说(训练学生用因为……所以……说话。)

(2)训练语言(因为矫健的雄鹰……所以……)

(3)小组同学连起来说说。

(4)听录音:小牧民多么快乐,所以神气的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……他在歌唱什么?

四、想象、创新

今天,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,看到了大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,又感受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,此时此刻,你最想说些什么?(表达喜爱之情)

你最想做些什么?(画画,唱歌,写诗)

我们一起创作一首歌草原新歌。

学了课文,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?

(联系课文内容,表达自我感受)

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自己的创作。

展示创作并评价(在歌声中结束本课)

五、课后作业

锡林郭勒大草原现在是什么样的呢?还这么美丽吗?请同学们课下做一次小小的调查或访问,写一篇调查报告。

板书设计

锡林郭勒大草原

广阔美丽

欢腾的世界


教学设计方案 篇2

[教材分析]

成百上千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,多么有趣!课文中的小男孩却将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,用力扔向大海。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,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。在他眼里,一条小鱼就是一条生命,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啊!小男孩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,读了这篇课文,相信每个人的脑海里一定会闪出八个字:保护动物,珍惜生命!

[学情分析]

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,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,学生的知识经验、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。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,语言表达能力较强,对事物有自己一定的见解,也乐于与人交流;一部分学生只能初步认识一些客观事物,用一些零碎的、不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,甚至连朗读课文都有困难。在教学中,教师应力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,关注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。

[教学理念]

1、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。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,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。本课教学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,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引领学生自读自悟,走进文本。

2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,而且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,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 ……此处隐藏7165个字……生:姓杨人家的儿子。

老师:马老师父亲姓马,马老师就是------生(马氏之子)

老师:(指名) 你父亲姓 ----王,你是-----王氏之子

老师:你是----李氏之子 你是----

二、节奏诵读文言文:

1、 自读课文。要求把课文读通顺,读正确,觉得可以了就举手示意。

2、 检查自读情况。

老师:有人读就有人听,读文言文时要要有停顿,同学们要仔细地听。

学生朗读,评价。

学生:读得太快。

学生:句号处要停顿。

再指名朗读,评价。

老师:有没有什么地方和他们读得不一样?

学生:……

老师:有些地方没有标点,但你们有停顿,是哪些地方?

学生:孔君平 ? 诣其父 中间有停顿 (老师马上在中间处打上问号。)

学生:家 ?禽

学生:杨氏子? 儿? 父?

3、再读课文,释疑,读出节奏。

老师:文中有个多音字。为wèi 而不读wéi 同学们,有问题我们就要读课文,下面我们再读课文,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,看看注释,想想意思,你肯定会有收获。

学生再读课文

老师:读着读着,想着问题,你有什么收获?

自学互助,读好句子:孔君平诣其父,父不在,乃呼儿出。

学生:孔君平是人,后面要有停顿。

老师:孔君平是去干什么?

学生:拜见杨氏。

老师:拜见,怎么知道的?

学生:下面注释写着诣就是拜见。

老师:现学现用,马上就知道字义了。

学生:孔君平拜见杨氏,杨氏不在,把他儿子叫出来。

老师:再读这句,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吗?

学生:解决了。(老师划去先前画的问号)

老师:是的,一个问题解决了,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。

读好句子: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

老师:那 夫子家 ?禽呢?我们现在家禽要连起来,指什么?

学生:鸡鸭鹅

老师:听说过养孔雀吗?(没有)孔雀是指什么?(鸟,会飞的鸟。)那么夫子家禽就是----

学生:夫子家的鸟。

齐读。

老师:知道句子的意思吗?指名说。

学生: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父子家养的鸟。

读好句子:为设果,果有杨梅。孔指以示儿曰:“此是君家果。”

老师:君家 后面要停顿吗?

学生:要

学生:君在古文中是对别人的称呼。

老师:这里谁为谁设果?

学生:为孔君平设果。

老师:谁为孔君平设果?( )为( )设果,果有杨梅。课件

学生: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,果有杨梅。

老师:为设果,果有杨梅。 省略了之后感觉怎样?学生:简洁明了。

师 :为什么不是孔君平为杨氏之子设呢?

学生:应该主人为客人设。

老师:你很会学习,感谢你。

老师:同学们,读读注释,想想意思,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。

三、会意文言文:

1、 齐读课文。

2、 了解文章大意。

老师:古文跟现代文写法上有些相似,我们来读读,下面的句子是围绕一个句子来写的,哪个句子?

学生:第一句。

老师: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?

学生:子九岁。

老师:是吗?

学生:聪慧

学生:十分聪慧

指名读,齐读。

老师:甚聪慧就是---

学生:很聪明。

老师:这么简单的故事,杨氏之子甚聪慧又从哪儿知道的?

四、领会妙处,运用文言文:

结合学生的体会,引入人物对话,感受语言的精妙。

再读课文,杨氏之子甚聪慧从哪儿知道的?

学生:从对话中看出了他的聪明。

老师:谁愿意和老师合作?(以下是师生合作读的内容。)

老师:孔指以示儿曰:“此是君家果。”

学生:儿应声答曰: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”

老师: “此是君家果。”

学生:儿应声答曰: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”

老师: “此是君家果。”

学生:儿应声答曰: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”

老师: “此是君家果。”

学生: 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”

学生笑。

老师:为什么会心地笑?

学生:老师一次比一次读得重。

学生:比较好笑。

学生:老师说个没完了。

学生:老师把提示语去掉了,同学也把提示语去掉。

老师:你觉得老师在刁难他吗?

学生:不是。

老师:你更感到什么?

学生:他们两个在开玩笑。

老师:孔君平把玩笑开在哪里?

学生:开在姓氏上。杨氏姓杨,杨梅中也有个杨字。孔君平的玩笑开在水果上。

老师:琢磨一下,你明白了什么?

学生:他把杨氏子和杨梅联系在一起,杨梅和杨氏成了一家人。

老师:这么会听的孩子。用一句话就是---“梁国杨氏子九岁,甚聪慧。”

老师:仅仅表现他会听吗?

学生:他还很会说。

学生:也跟孔君平开了个玩笑。

老师: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。杨氏子说,------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。

老师:杨氏子真会听,回答得如此巧妙。他的聪慧还表现在哪里?

学生:应声答曰就是马上回答,脱口而出。

老师:还有其他词吗?

学生:不假思索 毫不犹豫

老师:多么聪明的孩子!不仅会听,还会应答。这真是“梁国杨氏子九岁,甚聪慧。”

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,感受一下。老师是孔君平,你们是杨氏子。角色朗读。

老师:我们换一下,老师是杨氏子,你们是孔君平。角色朗读。

学生:此是君家果。

老师:孔雀是夫子家禽。

老师:这样可以吗?

学生:不可以。

学生:未闻不仅让孔君平下了台阶,还不让他尴尬。

学生:不能去,杨氏子是个小孩,应该有礼貌。

老师:语言要婉转,像张老师这样,太没礼貌了。

老师:杨氏子只有九岁,但他却说出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”真的很聪慧。

五、背诵积累,延伸拓展:

老师:这篇文章出自一本书《世说新语》,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看看。文章中的生字我们再来记一记。出示课文填空题。

此时铃声响起。

老师:课文填空题同学们可以课后填一填。

老师:这篇古人一共只有55个字,会背诵的同学面朝下面听课的老师背诵一下,不会的也没有关系,可以看着读一读。

老师:谢谢聪慧的孩子们!

《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7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